學習理論與教育實務的結合-經驗分享
長榮大學 健康心理學系 許崇憲教授
演講內容歸納:
許崇憲老師以批判帶點幽默的口吻開啟了這場演講。一開始,以如何成為一位經師這樣的問題讓我們去思考,並說明經師就是一個把專門知識傳授給學生的人。讓我們對這場演講有初步的了解之後,隨即和我們分享了他大四教育實習的經驗。他一開始都沒有用到在學校所學的教學理論,反而是用之前被教學的經驗來教導學生。他以國文作為例子,想說之前的老師教他他都聽得懂,也考得很好,所以用之前老師教他的方式教一定沒有錯。但是經過更多經驗的累積之後開始慢慢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好像太技術性了,因此開始反思教學方式該怎麼樣改變,如何教學對學生才是最好,以及個人特質和教學方式之間的關係等等。
緊接著,老師向我們提到兩種教學歷程取向(Mayer, 1987),分別是行為學派和認知學派。
l 行為學派:較不重視學生的特性和學習歷程,而是以成績來斷定學習成果
l 認知學派:教學時重視學生的特性以及學生的學習歷程和結果表現
除了學生的特性以外,許老師也提到了知道老師自己獨特性的重要性。他提到了較常見的老師特質,Big five(OCEAN)理論:
開放性(Openness):指對新經驗、新事物或新觀念是否抱持好奇開放的態度?
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指個人追求目標時,是否實事求是,精益求精?
外向性(extraversion):指在人際互動的主從傾向,是積極主動?還是退縮被動?
親善性(agreeableness):指對人際關係的基本預設,是互助?還是競爭?
神經質(neuroticism):指在情緒變化的穩定程度。
由這個理論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是屬於哪一類型的老師,進而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並且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老師也隨即帶出了一些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像是我們應該要順應自己的特性找到符合自己的教學方式,還是要使用人人認可的教學方式?之後,老師還談到了他自己的一些教學設計和失敗的部分供我們參考學習。像是要求學生進行調查、實驗,發學習單給學生,或是要他們開MSN讀書會等等教學方法。但是並不是每一項都能夠成功,主要遇到的問題有學生的先備知識和學習動機不足、assigned的作業量太大,或是社會懈怠等等。除了教學設計外,許老師也和我們分享了三個他使用過的評量設計。像是mind-mapping、在課程之後回答二到三個問題以及期中期末的兩階段考試。當然,這些評量方式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老師也和我們分享了一些他遇到的問題。在演講的最後,許老師以「我還走在學習的路上」作為結語,也反問我們如果老師自己沒有不斷的學習,又有甚麼立場要求學生學習?並且提到了趕課的時候要知道甚麼是學生該學的和一定要知道的。另外,老師更強調了學習動機及班級經營的重要以及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敎育評量的結合。問與答時,有同學問了老師如何避免社會懈怠,老師提供了三個解決辦法給我們參考-1.會評個人的成績 2.個人貢獻的價值 3.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評分。
哪一部份的演講內容最受用、收穫良多
我認為老師自己在大四教育實習的經驗還有提到解決社會懈怠的方式以及最後提到的「我還走在學習的路上」讓我收穫良多。修教學原理這堂課讓我很希望能有機會試試看各種不同的教學法,不過許老師也以他自己的實習經驗向我們說明,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符合自己個人特質的教學法。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因此設計出來的教學也會不同。我想,認識自己並且知道自己的個人特質是很重要的。老師提到的Big five理論對我來說很受用,因為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型的人可以幫助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我認為多嘗試也很重要,嘗試不同的方法可以幫助自己知道要如何教學才是最適合自己並且學生也能吸收的最好。就算嘗試失敗,也可以從中學習到東西並且加以改進。以我自己來說,大二在教程來說算是資淺的,上很多的課都會覺得學長姐好厲害好有想法跟熱誠,然後自己好像甚麼都不會、不懂。但是我發現無形之中,時常嘗試錯誤的我也從他們身上學習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能從一些和他們一起合作的活動中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缺點,並且加以改進進步。這樣的體悟或許也能對日後的教學有幫助吧!
至於社會懈怠的部分,我也有些想法。上了大學之後常常需要分組報告,有些可以自己找組員的還好,不能自己找組員真的很刺激。遇到好的組員,合作愉快,做出來的報告也很令人滿意;遇到較懶散或是不負責任的組員,真的會很頭痛,不僅合作不會愉快,做出來的報告可能也是差強人意。許老師提供的方法我覺得很不錯。雖然說老師以個人評分或是小組互評的方式來杜絕社會懈怠的情況,好像會讓學生只為了成績而做事,但是我認為這樣可以讓小組的合作更順利,也對學習有一定的成效。因為你再怎麼不情願做事,也是得做,並且一定會從中學到東西。或許會因此發現那個領域的東西你有興趣學習也說不定。
在最後我想說活到老學到老雖然已經老掉牙了,但真的很有道理。我想學習是永無止盡的吧!永遠有學不完的東西。因此就算已經是老師也要常常update自己,讓自己的涵養更豐富,也跟上時代,才能設計出符合現在學生學習的教材。許老師最後的結語「我還走在學習的路上」在我看來不僅僅是身為教育領域者該有的認知,也是各個領域的人都要有的認知。有時候會看到有一些人仗著自己的專業,而聽不進別人的建議或意見。這樣的行為在我看來是很愚昧的。不管你再怎麼厲害也不可能所有的東西都懂,而且爬的越高才會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許老師的這番話也讓我又思考了很多,並且督促自己要更積極努力充實自己。
基於你的觀察與經驗,哪些想法你覺得還有其他詮釋方式來得更好?
或許每個老師和學生相處的方式有些不同,但是在聽到老師跟他的學生之間的關係時還是不禁覺得驚奇!居然會說自己和學生是「人鬼殊途」XD真是太特別了!我認為類似這樣的負面字眼好像不是很適合從一個老師的口中說出來,或許老師覺得自己在開玩笑,但是若有同學當真了呢?會不會因此對自己變得沒自信或是否定自己呢?就算自己的想法再怎麼具批判性,在面對學生的時候應該還是要拿捏恰當。當然,能跟學生亦師亦友是很不錯的,但是若是沒拿捏好,或許學生會把方便當隨便,到時候想要在建立權威會很困難,甚至會造成不愉快。我想對於學生還是鼓勵多於批評會更好。以我自己來說,如果我犯了錯,老師很兇的罵我或是用很負面的字眼責備我,我雖然下次不會再犯,但是也會很難過甚至會不想上這個老師的課。並不是因為我抗壓性低或是無法承受壓力,而是我有盡最大的努力了,老師不但沒看到甚至因為犯了錯就全盤否定我,會讓我很沒有動力繼續這麼努力。如果老師能明確地告訴我哪裡犯了錯並告訴我如何改進,甚至肯定我有做好的部分等等,我一樣不會再犯,但是我會很有動力向前,因為我知道自己並不是完全的一無是處。或許以我個人的角度看有點太主觀,可能有些學生就是要嚴厲的責罵才會知道錯,但是我相信大多數的學生還是比較需要正面肯定的。
延伸閱讀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est
http://www.outofservice.com/bigfive/
這是一個英文的網站,可以測你是OCEAN裡面哪一種性質的哦!若還不是很了解自己是哪一類型,有空可以試試看!
-旁觀者效應-社會懈怠原則
http://www.wretch.cc/blog/sunmother/31688055
這個人的blog以科學家曾做過的實驗帶出了社會懈怠原則,並且對社會懈怠做了簡單而清楚的解釋
留言列表